在关中平原东部、渭水之滨的陕西省渭南市,温暖的故事每天都在发生:清晨七点半,临渭区解放街道的护理员小李轻叩房门,为93岁的张爱玲测量血压,并详细叮嘱用药注意事项;正午时分,合阳县黑池镇“幸福食堂”里,75岁的邹春茂花3元钱就吃上了四菜一汤的午餐;夕阳西下,渭水河畔的老年公寓里,老人们或在庭院中散步,或在活动室下棋,或围坐在一起聊天,笑声不断。
渭南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21.74万,老龄化率26.56%。近年来,渭南市着力构建政策保障体系、创新基层养老服务、培育银发经济产业、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,助力全市老年人从“老有所养”迈向“老有善养”。
政策保障加码加力
“十四五”伊始,渭南市委、市政府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全市“十项重点工作”,市委深化改革委会议、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养老服务,相继出台《关于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等13项政策文件,构建起覆盖养老服务全领域的政策保障体系。
“我们坚持党委领导、政府主导、社会参与、全民行动,把养老服务从单一的民政业务上升为全市民生工程。”渭南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。
在蒲城县社会福利园区餐厅,82岁的王桂兰正和老姐妹们一起享用午餐。“三菜一汤加餐后水果,一天花费才15块钱,比自己在家做还划算。”园区负责人说:“我们整合了民政、财政等部门发放的资金,按照‘渠道不乱、用途不变’的原则,打造了这个省级‘样板工程’。”据悉,“十四五”期间,渭南市共建成11个县级社会福利园区。
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,为此渭南形成“市、县、镇、村”四级纵向协同、多部门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。市人大常委会听取老年助餐服务专项报告,市政协开展养老服务体系专题调研,财政、人社、卫健等部门出台17项配套措施。
渭南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杨志宏翻开厚厚的会议纪要介绍道:“去年,我们解决了养老机构医保接入、建立适老化改造补贴标准等23个具体问题。”
在合阳县黑池镇南社社区的“幸福食堂”,老人们吃着营养均衡、荤素搭配的午饭。“四菜一汤才3块钱,政府补一点、村集体贴一点、个人出一点。”根据《渭南市农村互助幸福院运行管理办法》,当地对正常运营的幸福院按照评定结果每年分别给予5万元、3万元、2万元的“以奖代补”资金。这一政策助力全市1138所农村互助幸福院实现可持续运营。
政策保障不仅体现在硬件建设上,更落实在精准服务中。渭南市建立特殊困难老年人动态管理信息台账,对城乡特困老人开展常态化摸排。渭南市民政局副局长王震轩介绍:“对低保家庭中70岁及以上老年人,按每人每月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30%增发保障金。”
服务进社区入家门
“李叔,降压药给您送来了,顺便帮您换了床单。”临渭区“银龄金街”的志愿者小王提着药箱,走进82岁的李建国家中。
“张奶奶,您瞧瞧这刀磨得多亮?包粽子切粽叶保准省劲儿!”站南街道红旗社区纺机南院小区里,志愿者小李将磨得锃亮的菜刀递给82岁的张桂兰。
另一队志愿者则敲响了残疾老人王大爷的家门:“王叔,我们来帮您晒麦子啦!”临走时,志愿者还把几块绿豆糕塞到老人手中。“15分钟养老服务圈”让老人不出社区,就能享受助医、助浴、助洁等20余项服务。
临渭区杜桥医养中心活动室里,78岁的辛景生正在练习书法。“这里有医生24小时值班,头疼脑热在楼里就能看,护工还帮我洗头、剪指甲。”该中心推出医、养、康、护、教、娱、安“七位一体”服务模式,86.7%的失能老人通过系统康复治疗实现机能改善。中心主任肖茜说:“去年共收住老人700余人次,家属满意度达98%。”
渭南市还鼓励低龄老人为高龄、失能老人服务,服务时长可在未来兑换相应服务。在富平县齐村镇桥西村,65岁的王秀莲正为一位80岁老人洗衣做饭。“我现在帮她,等我老了,也会有人来帮我。”王秀莲笑着说。桥西村互助幸福院自今年4月运营以来,已有80余名低龄老人加入互助服务队伍。
针对农村养老难题,渭南市推广“党建+幸福院+慈善家园”模式。合阳县太姒社区建立“党员+村民小组长+就医联系人”巡访体系,每500米设立一个“守望之家”。“我们每天都会上门看望独居老人,帮他们买菜、取药,老人生病了第一时间联系医生。”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明伟介绍,“去年冬天,76岁的李大爷突发心脏病,多亏巡访时发现并送医,才保住了性命。”
“十四五”期间,渭南市深入实施“打造乐养宜居城市三年行动”“福地享老幸福365改革工程”,推动特困供养服务机构改造提升全覆盖。数据显示,全市新建改造镇级养老服务中心54个,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6个,完成10485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,为6157名经济困难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,建成212个老年助餐点,258万人次享受到助餐服务。
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
临渭区“银龄金街”养生馆里,70岁的梁淑芳正跟着老师学习制作香包。她说:“我孙子属虎,我要做个老虎香包挂在他书包上。”这条总投资2300万元、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的特色街区,是渭南发展银发经济的首个落地项目。
“‘银龄金街’是专门为老年人打造的‘吃穿住用行’一体化养老服务项目。”东秀星健康养老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黄秀娟介绍,“街区内设有适老化改造样板间、老年洗浴中心、日间照料中心、老年餐饮文化馆,老年人生活所需的服务在这里都能找到。”
渭南市将发展银发经济作为大健康产业的核心抓手,推出美好生活示范中心、银发金融产业园、特色医养综合体等33个项目。“我们以临渭区为核心,着力打造‘银发经济’示范区,通过龙头项目带动全市养老产业升级。”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第六届中医药文化大会期间,我市集中签约20个养老产业项目,总投资108.17亿元。”
渭南市还积极探索“物业+养老服务”融合模式。陕西秦枫物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:“物业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响应服务。一个电话,工作人员就能上门帮忙换灯泡、修水管,还定期组织健康讲座、文艺活动。”目前,这一模式已在全市28个社区推广,累计服务1.2万余名老年人。
在白水县,“互联网+智慧养老”平台为养老服务注入科技动能。“为独居老人配备智能手环、门磁传感器,老人一旦发生意外或长时间未出门,系统会自动报警。”白水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并说道,“平台整合了71家服务商资源,老人通过手机即可预约理发、助浴等服务,实现‘一键呼叫、上门服务’。”该平台运营以来,累计服务老人2.4万人次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渭南市培育本土养老服务品牌30余个,全市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中,68家民办机构入住人数占比75%。“我们通过政策引导、资金扶持,推动养老服务从‘事业’向‘产业’转型,吸引万博体育彩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,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。”渭南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。
银龄生活有滋有味
在华州区金堆镇金堆社区的“百姓大舞台”上,老人们正踩着节拍表演扇子舞《中国美》。“我们常态化开展文体活动,让老年人既能展示才艺、收获快乐,又能在社区中发挥余热、释放正能量。”华州区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张广前表示。
临渭区解放街道新世纪社区开展非遗剪纸活动,70岁的李阿姨小心翼翼地裁剪着彩纸,她说:“以前过年贴的剪纸都是买的,现在自己动手,更有年味了。”临渭剪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静在一旁手把手指导:“您看,先这样对折,然后从这里剪下去……”旁边的年轻人也跟着拿起剪刀学习,老中青三代人围坐在一起。“这样的活动不仅让非遗技艺得到传承,还拉近了不同年龄层之间的距离。”社区党支部书记雷红玲说。
以老干部、老战士、老专家、老教师、老模范“五老”为主体的“三秦银龄行动”,是渭南市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。合阳县太姒社区打造“老有善为”平台,组织退休干部、教师参与社区治理。72岁的退休教师刘大爷担任“银发宣讲团”团长,经常为社区居民讲述红色故事。
渭南市广泛开展“银龄行动”志愿服务,老年人积极参与民主监督、民事调解等活动,在乡村振兴、文明城市创建中发挥作用。“东秦银龄行动”启动仪式上,41支银龄服务队郑重承诺,要为高龄老人提供更贴心的服务。
从政策设计到服务落地,从城市社区到乡村院落,从产业培育到文化浸润,渭南市在“十四五”期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老龄事业答卷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06家,建成农村互助幸福院1425所、社区养老服务设施179所,13个社区获评“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”。
“下一步,我们将继续深化养老服务改革,完善多层次服务体系,提升精细化服务质量,让每位老人都能在渭水之滨安享幸福晚年。”渭南市民政局负责人的话语中饱含着对老龄事业的坚定担当。
(来源:《中国老年报》陕西省民政厅供稿 记者 姜琳 整理)